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轉載]浮標調挍法

一、浮釣: 雙鉤掛餌後釣組的總重力,沒有浮標的上浮力大,因此掛餌後,仍可輕易地將雙鉤餌置於各理想水層。一般適用於釣半水的非底棲魚類,如日本白鯽、溪魚、魴草鰱鳙等。池釣底棲魚如今也有採用:比如,拉浮、一標深等。…此法只要鉤不到底,理論上是最靈敏的,魚稍游近,浮標即會有所反應。如已找底,使形成一餌輕觸底、一餌懸底狀態,仍可釣底棲魚的。但此法一來找底困難;二因縱使找到底後,也會因投鉤點誤差、水底不平等因素,無法確保餌料每一次都觸底,仍不利底棲魚就餌。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比如魚(趨溫或趨氧)離底時,浮釣正著。

二、雙餌調幾目:
雙鉤掛餌懸底,調整鉛皮到標尾出水一定目數(一般不超過3目),此調法其實是在浮釣偏鈍的範圍內,底釣則屬最靈敏區。如以雙鉤掛餌調3目為例,如何找底呢?可用反調法:先上捋浮標到釣4目(大於調目)即可確保下餌已觸底;然後在復將浮標下捋一點點,將釣目復調成3目,此時下餌輕觸底,上餌懸底,餌動標即動,抓魚汛於吞餌瞬間,是浮標調法中,最靈敏的一種。只要不是刁滑魚都適用,尤其適用於釣鯽。但在魚靠近未吸餌前,游動會使水流變化,可能會產生假魚汛,造成誤判。同樣,因池底不平或餌料大小拿捏不均等因素,釣目會在3目上下變化,此為正常。但在風浪水溜影響較大時,此法不適用。

三、雙餌調平水: 雙餌調平水、空鉤調平水、無鉤調平水這三種調法可定名為標尾所謂剩餘浮力=0的零浮力調法。雙餌調平水屬於抓「淺吞口」,反映即時魚訊的零浮力;空鉤調平水屬於抓「深吞口」及「抬頭」魚訊的零浮力;無鉤調平水則屬於抓「吞餌後轉身」延遲魚訊的零浮力。雙餌平水調法與雙餌調幾目相同,只是將調目設為平水罷了。至於如何找底?原則上,只要看到釣目,下鉤餌就確定到底了。如釣目定為2目,則下鉤子線就有約2目的長度彎曲或臥底了。依此可以類推。…過雙餌調平水這一點後,上餌懸底,下餌輕觸底的狀態就不會發生了。這是靈敏度很高的調法,除輕口、猾魚外,其它基本魚情都能運用。運哥個人認為:前幾年人們經常議論的關於浮標「歸零點」(浮標最靈敏點)的問題,據他揣測,可能就是「雙餌平水」這一點!以一般釣鯽用餌推算(雙餌重在3到7目之間),與傳說中的「歸零點」區間類似,(零浮力點=歸零點)這種推算最合理了。……

四、單餌調平水:
將上鉤或下鉤單鉤掛餌,懸底調標成平水即可。此單餌釣組平衡後,只要再加掛一餌,整個釣組一定會往下沉,直到下餌觸底、上餌輕擦底為止(下餌子線支撐力不計);所以,沒有找底的問題。此種調法,使用者要比雙餌平水為多,適用魚種更廣。…以單餌重量換算(細尾標)大家聽習慣了的——「調4釣2」就坐落在該點附近!…之所以「調4釣2」會被選為入門心法,應與大數法則有關。而採用這種上調法的好處在於,已加了「餌重」這個變數進去了,實質上會比直接 「空鉤調4掛餌釣2」的下調法來得更精準些…… 使下餌拖底,上餌觸底,算稍微偏鈍的調釣法,適於魚口正常情況下使用。

五、空鉤調平水: 此調法已屬於不掛餌的下調法了。以空鉤調成平水後,不掛餌繼續拉高浮標座、拉到標尾剛出水面,是下鉤輕觸底、上鉤懸底。如掛上雙餌(不論大小),一律是上餌觸底、下餌躺底(躺的幅度與雙鉤距有關)。如加上釣目,例如釣2目,則上餌子線也因多了2目的長度而開始彎曲。這個調點,是雙餌拖底釣的開始點,也是不靈不鈍的中間點,過了此點,則轉入調鈍的世界了。在風浪大、水流乾擾的時候,此調法具有穩定釣組的作用,因雙鉤餌狀態比較穩定,較適合冬季的刁滑福壽魚等。……

六、無鉤平水:
將子線雙鉤取下,剩下鉛座以上釣組,離底將浮標調成平水。調完成後,掛上雙鉤、雙餌,拉高浮標座,至露出釣目不超過2目止,就是無鉤平水調法了。此時,雙鉤臥底,子線彎曲。……需加計雙子線撐力。經測試,同水深、同釣點,不管子線加多長,懸墜狀態下浮標露出水面的釣目都是相同的。子線過長,彎曲幅度大,勢必延長魚訊反應時間,若非超刁魚情,應不需如此。這種把子線除外的零浮力調法,人們的感覺上好像很鈍,其實反應的魚訊還是相當活潑的;在小魚就餌時,浮標亦會上下振動,只是幅度、速度不大而已;大魚則會有乾脆的頓口,判斷提竿需經驗積累,否則還容易掛上魚體。….. 此調法,原則上適用夏季魚吃食兇猛時,專克刁口魚;對於釣鯽魚及冬季福壽,則不建議使用。原則上,魚越刁滑,調法越接近於「無鉤平水」;魚嘴稍刁時,則接近於調「空鉤平水」較好。如何拿捏,存乎一心,沒有絕對。再有一點需特別注意的是:再好的浮標也有不同程度的滲水問題存在,要注意經常校標。

七、大沉底(走鉛)只要鉛重調得超過「無鉤平水」一點點,鉛皮座一定觸底,此時已開始進入大沉底範圍……就不太需要、也無法進行調標了…… 如一定要用,建議採用活鉛座或走鉛方式,對細微魚訊及特殊情況會有幫助的。否則,只能釣夏天大咬時的魚了。運哥個人在調標前,會先稱量出雙餌重量的吃水下沉目數,做到心中有數,再依據對像魚、天候、水情、魚情等因素,從上列區間中,挑選一個合適的座落範圍來調標;至於究竟要偏向極靈、還是偏靈、再或偏鈍,則要看魚的大小,魚口情況等條件來隨機而定了。

運哥結束語: 以上介紹,因重點鎖定在擴大調標視野,所以對於沒有必要的東西,盡量避免提及,以簡化說明。……其實像鉤距、餌料種類配比、子線粗細長短、活鉛座否、鉤大小形態、標的材質形狀號數、水流風浪、天候魚情……等,全是重要變數;縱使每次使用相同的調法,但臨場結果往往不盡相同,這在思想上要明瞭,否則會認為「調標無用」矣!除調標基本方法外,還要研究其它環境變數的!「靈與鈍」不等於「優與劣」都視條件變數而定,靈活運用…存乎一心。如初學釣友們覺得迷惑,可先去池邊,反覆體會各大調點的調法差異後,再將各調點連成一條線,很快就會得心應手了!


程寧競技派:另一層面浮標靈鈍理念為:調目低為靈,釣目低為靈......
試論競技釣鯽法 原作——程寧

浮漂調整  

1.調漂:指通過加減線組中的鉛墜重量來設定浮漂與水面相交的平衡點。受垂釣者不同的垂釣理念以及對浮漂的不同理解,調漂方法有很多種,而且各有各的道理,很難說哪種方法對,哪種方法錯。不過在不同條件的水域垂釣或釣的魚種不同時,如果自己習慣使用的調漂方法不靈時,及時應變為上策。

2.帶餌調漂:調漂時雙鉤掛餌,水線長度控制在餌球不觸底、雙餌懸浮。懸浮在水中的雙餌,其自重已被浮漂的浮力平衡掉,自重為零,在水中飄飄忽忽的。魚游近釣餌時,一吸一吐的水流都能帶動釣餌移動並導致浮漂產生位移。採用這種方法調漂的人,從思想上來說,是在追求—種絕對靈敏,總是希望在魚吃餌的第—動作中將其捕獲。不過靈敏過度也帶來了一定的副作用——浮漂的虛假信號明顯增多,翩翩起舞的浮漂,會搞得你頭昏腦脹,無所適從。雖說帶餌調漂會造成浮漂假動作增多,但也不是沒有應對之策,採用調靈釣鈍之術即可化解假動作的煩惱。比如說掛雙餌調一目,可以釣二目、釣三目,甚至可以釣五目、釣六目,只要浮漂有信號,大膽釣鈍無妨。對釣者而言不怕浮漂亂動,就怕浮漂不動。

3.不帶餌調漂:不帶餌調漂也可以說成空鉤調漂。調漂時除雙鉤不掛餌外,其他地方同帶餌調漂相同。這種調漂的指導思想是忽略餌重不計,垂釣時至少讓一個餌球落底。這種調漂方法競技釣愛好者們普遍使用。它的優點是靈鈍共存,攻守兼備,對付滑口魚有一定的作用。當然這種調漂方法只是在競技魚池中釣鯽魚時無往而不勝,在自然水域中釣其他魚種則是勝敗參半,並無絕對優勢。無論是帶餌調漂,還是不帶餌調漂,都必須在雙鉤不觸底的前提下進行,鉤一觸底,調出來的漂是不準確的,初學者在這一點上必須格外注意。

4.單鉤調漂:調漂之前將底鉤剪去,只保留一個鉤子。喜歡採用這種方法調漂的人,強調的是在垂釣時一定要讓一隻鉤子臥在水底,另一隻鉤子觸底,而且調釣之間不用那麼繞腦子。此方法簡單實用,為多數中老年人採用。比如說,你習慣釣三目,那就單鉤半水調到三目,忽略一隻鉤的重量,調好後再換上一副相同的子線。釣的時候讓浮漂露出水面三目,此時底鉤肯定臥底,上鉤也觸底。

5.實釣狀態調漂:調漂的全過程一定要在實際垂釣的狀態下完成。 (1)在確定釣點後在釣點內調漂; (2)用確定要使用的線組調漂; (3)實釣時大線入水,調漂時也要大線入水。實釣時端著竿子釣,大線不入水的,調漂時大線也不要入水; (4)一定要在浮漂和線組充分吃水後(浸水半個小時之後)再調漂,否則對一支靈敏度高的浮漂來講,可能會出現一兩目的差距。

6.半水調漂:指調漂時雙鉤一定要處於懸浮狀態,並非指水線是水深的一半。比如說在水深兩米處調漂,並不是讓你用一米長的水線來調漂,要真是這樣調的漂,可能反倒不准了。因為在你調漂時,有一米長的水線自重沒被算在配重之內,對一支靈敏度高的浮漂來說,可能會相差一目以上。

7.粗調:指在正式調浮漂之前,先粗略地調整一下,然後邊拋竿打窩子,邊泡漂泡線,過半個小時之後再正式調漂;因為浮漂和釣線都有微孔,入水後會吸一定量的水,這種粗調的方法就是讓干漂、幹線充分吸水後再精調,確保調漂準確。

8.微調:微調一般都是在調漂之後,實際垂釣中發現浮漂語言不太準確,而加減極少量的鉛皮或上下微量移動浮漂。比如說,當你發現浮漂有信號,提竿卻不能中魚或經常發生一提竿就水底跑魚現象時,你可以不調整鉛重,只是向上移動三分之一目浮漂,即可起到微調的作用。也可以不動浮漂,只往鉛墜裡加一點鉛皮,使釣目向上移動一點;如果開始時是調五釣三,加上小鉛皮後變成調五釣二目半。這些方法都屬於微調。

9.調靈:指浮漂調整後與水面相交的平衡點在視標的高位。比如說調一比調二靈,調二比調三靈。但是這種靈是有條件的,並非絕對的,而且是隨條件變化而變化的。比如說我調的是三目,掛的雙餌正好使浮漂下沉到一目,此時雙餌在水中的自重為零。如果改為調一目,掛的雙餌與上面說的同重,那麼此時的調三釣一從靜態理論上來講比調一釣一要靈。因為這種調三釣一,其雙餌因自重完全被浮漂的浮力所平衡,魚輕輕一吸,就能把餌吸入口中。調一釣一時,雙餌自重在水底除水對餌產生的浮力能減輕餌的一小部分自重以外,剩餘自重是存在的,魚來吃食,只有當它的吸力大於餌所體現的自重時,餌才會被魚吸入口中。這樣相比調三是比調一靈。如果雙餌重仍是兩目,現改為調四目釣二目,同上面的調三釣一相比,這兩種方法雙餌自重都為零,其結果是調三釣一比調四釣二要靈。因為調四釣二,浮漂露於水面的剩餘浮力大於調三釣一的剩餘浮力。而且第二目的視標直徑可能比第一目要粗,如果按等長計算的話,第二目的體積就大於第一目。那麼魚用相同的力來吸餌時,調三釣一的浮漂所產生的位移量和位移速度都會大於調四釣二的浮漂。從這種角度來講,浮漂調的目數越少(露出水面越低)越靈敏,反之就越遲鈍。

10.調平水:指把浮漂的平衡點定在視標的頂端,讓其與水面齊平。調平水分為空鉤調平水和掛餌調平水兩種。如果都是釣一目,掛餌調平水比空鉤調平水要靈,其道理同第9條調靈中所說的道理相同。

11.調目:就是上面所說的通過加減鉛皮而設定的浮漂與水面相交的平衡點。如果你調整後視標露出水面到第三目,那你就是調三目。視標露出水面到第四目,那你就是調四目。

12.釣目:是實際垂釣時浮漂露出水面的目數。設定釣目和垂釣中調整釣目,都是在調目的基礎之上,進一步調整浮漂的靈敏度。釣目調整的原則是——釣目低於調目為靈,極限為雙餌離底(像調三釣一);釣目高於調目為鈍,鈍至鉛墜觸底(像調二釣肚根)。調幾釣幾則是以這個調目為基點的不靈不鈍。我們在垂釣中要掌握一支浮漂的調整原則:調目為基礎,釣目是修正。如果調目設定錯了,再怎麼調整釣目,效果可能都不理想,因為在一個錯誤的基礎上,是不可能修正出好的效果的。

13.浮漂平衡點:就是浮漂的「釣目」。當某支浮漂在線組配重後,靜止在水面不動時,浮漂的示標與水平面相交的那條線就是該浮漂此時的平衡點。此時浮漂在水中產生的浮力同線組形成的重力是相等的,處於一種二力平橫狀態。有人說我用的大鉛墜小浮漂(意思是說鉛墜重力明顯大於浮漂浮力),怎麼可能平衡呢?其實鉛墜落底後大出浮漂浮力的那部分重力被地面承受了,所以只要把水線長短調對了,露出水面不動的浮漂同樣處於平衡狀態。浮漂的平衡點,其特性是示標的任何點位都能成為平衡點,但是會隨著線組配重的變化而改變。當加減鉛墜重量,加長或縮短水線長度,更換重量不同的鉤子、太空豆、插漂座、鉛皮座、8字環,都會造成浮漂的平衡點發生變化。特別是懸墜懸餌釣時,當釣餌溶散脫鉤後,靈敏度高的浮漂會明顯向上浮起。這就是原平衡點被打破,浮漂在尋求新的平衡點。當浮漂向上浮到一定位置不動後,新的平衡又產生了。

14.浮漂的重心點:—支豎直在水中的浮漂,逐漸減去配重後,浮漂會因水的浮力逐漸向上升起,當上升到某點位時會出現傾斜的趨勢,這時漂身與水面相交的點就是該浮漂的重心點。重心點偏上的浮漂,在水中的穩定性好,抗風力強,信號傳遞更準確及時。

15.全浮力點:浮漂示標的頂端,體現浮漂最大浮力的點位。全浮力點也是體現浮漂最大配重的點位。在實際垂釣中此點位也是浮漂剩餘浮力為零的點位。

16.剩餘浮力:當浮漂在水中處於平衡狀態,靜止不動時,露在水面上的示標部分被稱為剩餘浮力。露在水面上的目數越多,剩餘浮力越大,反之則小。

17.剩餘浮力為零:當浮漂在配重作用下示標頂端也浸入水中,浮漂處於懸浮狀態時,即浮漂的剩餘浮力為零。當浮漂剩餘浮力為零時,也是浮漂的全浮力體現。處於懸浮狀態的浮漂,雖說處於最靈敏狀態,但並無太大的實際使用意義,無需為提高浮漂的靈敏度,刻意追求剩餘浮力為零。因為垂釣中浮漂的靈與鈍所起到實際作用,是根據魚情的不同和隨時發生的變化,時刻在進行著正反轉換,浮漂並非越靈越好。

18.漂的自身語言:當浮漂入水到靜止不動處於平衡狀態。在此之間表現出翻身、站立、停頓、下沉、反彈、定位共六種自身語言。這六種自身語言都有其特定的規律。如果在此之間有魚來吃餌,必然打破這六種自身語言的特定規律。

19.浮漂的魚訊語言:浮漂因魚吃餌而產生的信號都是魚訊語言。在浮漂定位之前出現的魚訊語言有時非常不明顯,很難掌握。只有當你非常瞭解浮漂的自身語言之後,才能區別其中的不同。浮漂的魚訊語言分為降訊語言、定汛語言、次降訊語言三類。

20.降訊語言:當鉛墜入水帶著釣餌和浮漂下沉的過程中直到釣餌沉到某一位置不動為止,在此期間有魚來吃食,浮漂所表現出的魚訊語言,屬於降訊語言。此類魚訊語言同浮漂的自身語言混雜在一起,若不用心觀察,有時很難分辨。降訊語言又是手竿釣鯽中最豐富多彩的魚訊語言,它給釣鯽愛好者帶來的愉悅感同釣底看定訊語言有所不同,屬另類享受。這種浮漂在運動(自身語言的表現過程)中的運動(魚訊語言的出現),給釣者帶來了一種飄逸之感。降訊語言的具體表現為,凡是浮漂自身語言的規律被打破(定位除外),即降訊語言出現(其他因素除外)。

21.定訊語言:此類語言出現在釣餌到位,浮漂處於靜止不動之後。一般有下頓、上浮下頓、送漂、黑漂等四種具有代表性的語言。釣底看定訊語言,不用像看降訊語言那樣從浮漂一入水就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因為釣者心裡清楚,在釣餌到位之前不會發生任何事情,一切都出現在浮漂定位之後。

22.次降訊語言:釣底魚不吃食,出於無奈,輕輕拉動浮漂,帶動釣餌離開水底做再一次下沉,引誘魚來吃食(我把這種被動誘魚的方法稱為「被動盪餌」)。從釣餌離底到再次定位之間出現的魚訊語言就是次降訊語言。次降訊語言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1)浮漂被拉起後應該在一定的時間內再次下沉,如果超過此時間仍未下沉,說明魚在餌離底的瞬間已把餌吸入嘴中。 (2)當浮漂再次下沉的過程中,突然出現加速下沉。這是魚在底部把下沉中的釣餌順勢吸入嘴中,拉動浮漂,造成浮漂加速下沉。 (3)拉動浮漂時,浮漂沒能及時上浮。拉動浮漂的瞬間,魚把剛要離底的釣餌吸入嘴中,牽制住了浮漂,使浮漂無法上浮。


深圳何蔚藍:浮標自身,剩餘浮力,上下遲鈍說......
浮標的調整及入門 原作——何蔚藍

一些初學釣魚的朋友向我討教釣魚之道,我總說一句話:「要教你釣很多魚容易,但要教你比別人多釣一條魚難!」君不見釣王、大師們為了比別人多釣一條而吃盡苦頭,釣得兩眼發花,滿頭冒油,直拚個你死我活! 調4釣2是蕭春平、廖心陽兩先生在推廣「台釣」時沒有辦法中的一個辦法,只是廖老先生將他寫的台釣入門書改了一個書名,叫《台釣秘笈》。 現在大家都在進步。浮標種類及可調性、可釣性都在改良,標尖長23厘米,15-16目標長,還有的是長9厘米,只有6目,還怎樣「調4釣2」? 每支浮標的浮力大小不同,標尖的目數有多有少,所表達的殘餘浮力也不同。「調4釣2」已不夠用,但魚要釣,標要調,怎麼辦?以我設計浮標的理念及長期施釣的體會是,不管你用一支什麼類型的浮標,必須調整出浮標的靈敏狀態和表達穩定的魚訊信號。其方法是:在當天釣魚的水域,先將魚餌拌好,然後開始調標。

步驟一:空鉤半水不到底 首先,將鉛皮慢慢剪去,一直到標尖露出水面半目或呈水平。然後,在雙鉤中的任何一鉤掛粒魚餌,再往釣區拋出。此時你會發現浮標往下沉沒,之後修剪鉛皮,重新掛一餌拋出。如此反覆,修剪鉛皮,直到量出一粒魚餌懸停在半水的狀態,標尖露出水面呈水平狀為止。但要切記,你用的魚餌大小要估計到它是不是就是在水底的大小。因為魚餌從水面下沉到池底的過程中肯定會溶化掉一部分,一粒正常的魚餌從水面到池底大概溶得只剩2/3左右。所以,調標時只能將要用的魚餌取出一小團搓粘,使它不容易霧化才對。以正常施釣魚餌的2/3左右半水調標,是一重要環節,一定要恰到好處才行,因為這粒魚餌的大小決定了今天調標的目數。如果你選用的浮標浮力偏小,或標尖的長度偏長,可以從修剪鉛皮中使浮標標尖露出1目或1目半。假使標體和浮力偏大,標尖又短(如空心尾),可以調整標尖露出半目或平水。

步驟二:兩餌輕觸底 調標完成後,再將不帶魚餌的空鉤拋至釣區,可見浮標下沉到某一目就不再下沉了,這露出的目數就是今天適合你使用魚餌的調目。以這種方法調標,完成雙鉤掛餌拋出,浮標一定會緩慢下沉,接著再將浮標往上移動,一直至雙餌到底露出2目就可施釣。我認為,這種方法比較科學,因為「台釣」的浮標功能主要是控制魚餌在池底的狀態(許多爭論文章都忽視了這個最基本的內容)。發生魚訊時,是以魚餌在水下保持輕觸底狀態的信號為準。這種調標法絕對保證魚餌到底,兩粒魚餌的重量既不會因浮標的浮力不夠而由池底大部分承托負擔造成遲鈍現象,更不會因為盲目的調幾目而造成浮標的浮力過大,出現魚餌不到底和找不到底的事情發生。這種調法的目的是魚餌重量的一半由浮標的浮力向上牽引,另一半由池底來承托負擔。

浮漂靈敏及遲鈍區域的劃分新解   

2001年老鬼釣魚學校第五期學習班,本人有幸受邀講解浮漂原理。有天訓練期間發現A班一位學員A的浮漂有很多動作,但揚竿中魚率很低,我看了一會兒發現他用的是漂尾長度約20厘米、15目的硬尾浮漂,我問這位學員浮漂調幾目,他回答是三目,我告訴他應該修剪鉛皮調六目,釣目不用改變就可提高中魚率,學員照方法改變調目之後,問題得以解決。之後我到對面魚池巡視發現有另外一位學員B的浮漂亦有很多動作,揚竿中魚率也很低,更巧的是這兩位學員是同一個地方來的朋友,使用的線組、魚鉤、魚餌都相同,也是同一池的魚,但我發現他使用一支浮力較大的空心漂尾浮漂,加上漂尾是改裝以後只有約9厘米長,刻度六目的浮漂,我問他調了幾目,他回答亦是三目。我告訴他應該增加鉛皮的重量到調二目半或二目,釣目不用改變,動作會更加明顯,中魚率亦會提高,學員採取了這方法後問題也解決了。老鬼釣魚學校開學四五天後,魚池的魚變得又刁又滑、傷痕纍纍,任憑你怎樣加鉛,減鉛,改調目,釣目,浮漂推高拉低信號還是亂七八糟,中魚率很低,這兩位學員碰到我之後說:「用了很多方法都解決不了。」問我怎樣處理,我觀察了一下,坐到他們的釣位上,先把鉛皮修剪了一點增大浮漂的調目,再把浮漂的釣目推高到接近調目的位置,大約在調五目釣四目半以上的位置。下竿之後連中2尾魚,由學員自己試釣問題也得以解決。以前我在其他報刊上曾經寫過一篇關於「何謂靈敏」、「何謂遲鈍」的文章,由於編排及版面關係未能將這問題詳細的表達,趁這機會作一補充。在此文章中我曾提到浮漂的調目如果調得太高,釣目太低的話,浮漂剩餘浮力的預留太大,這種向上走的剩餘浮力大於魚兒吸食魚餌的力量就造成浮漂沒有下沉動作的遲鈍。有些人認為浮漂的調目調得越低越靈敏。從表面看,這種理論是成立的,因為我們將浮漂調成水平的話,只要任意增加輕微的重量在魚鉤上,浮漂都會做出反應向下沉沒,但這種表面的靈敏並不能代表浮漂在釣魚的時候會靈敏。我認為台釣的調漂標準應該以浮漂控制魚餌在池底處於「輕觸底」的狀態為中心,以這中心再分離一餌到底一餌懸空;雙鉤臥底或半水浮釣等其他理論。如果我們只追求表面的靈敏,不考慮魚餌在池底的狀態及池底對魚餌承托力的作用,會出現不管什麼情況下把浮漂的目數調得很低而造成因為浮漂的上浮力不夠,魚餌的重量大部分由池底承擔的現象,嚴重者會雙餌陷於淤泥裡。魚兒無法準確的找到魚餌,光冒魚星不上鉤。甚至會因為浮漂的上浮力不夠,令線組無法繃直,導致鬆弛,影響第一時段魚訊傳遞到浮漂的過程,更嚴重的會在傳遞過程中把信號消耗殆盡,無法得到信號提示。在多年的施釣及製作浮漂的過程中,我認為領悟了一些道理,試著對我們以前所接觸的所謂「調靈敏」「釣靈敏」;「調靈敏」「釣遲鈍」;「調遲鈍」「釣靈敏」;「調遲鈍」「釣遲鈍」這一直沿用的理論作重新劃分。這理論只是個人的意見,正確與否,與大家共同研究。在劃分之前我還要重提一下調漂的人門方法:在施釣前我們會選用一支認為合適的浮漂使用,有經驗的人就可以大約估計使用魚餌的重量、狀態、鉤重、魚情等方面因素決定調幾目釣幾目。但初學者及經驗不足的往往不知道應該怎樣調漂,不知道把「調目」定在哪裡,「釣目」定在哪裡。不管什麼浮漂,什麼魚餌一概是「調四釣二」,或者是別人告訴過他這支浮漂該怎樣調,日後不管什麼情況就是這樣調了,所以我們在尚未熟悉這支浮漂之前應該以最穩妥的方法去「調漂」,去保證浮漂能控制魚餌在池底處於「輕觸底」的狀態。方法是半水一鉤帶餌,空心尾漂或漂尾太短的硬尾漂可以調水平或1/4目,長尾漂調一目至二目。雙餌找底釣二目(這一理論在其他報刊已經詳細的解釋過,這裡不再重複)。以此「輕觸底」狀態為中心區域,分劃出其他三種區域狀態。

一、下遲鈍狀態的劃分及應用

文章的前面我提到老鬼學校一位學員A使用一支20厘米長漂尾的浮漂,浮漂只調了三目,用於搓餌施釣。當時他並未計算魚餌魚鉤的重量,很明顯因為浮漂的剩餘浮力不夠,線組的張力不夠和魚餌的重量大部分由池底承擔,造戚魚兒吸食時魚餌滑動困難的現象,特別是魚的個體較大,很容易引起在魚兒接近線組和魚餌時所產生的水流造成了浮漂的無故下沉;還有浮漂對魚餌的牽引力不夠,魚餌就很容易陷於池底的淤泥及已霧化的魚餌之內,造成魚兒很難找到魚餌,老是在線組旁游動而產生不必要的假動作。在我們主要施釣對象的家魚之中,除了鰱、鳙魚這類濾食性的魚類,其他魚基本是對於已霧化開的霧狀魚餌因為吸食困難而不感興趣,魚餌的霧化只是我們引誘魚兒追食、尋找、靠近魚餌的手段,而當時這位學員是處於因為浮漂的調目不夠而造成浮力不夠形成「下遲鈍」,假靈敏的現象,所以我們在這個時候應該剪去部分鉛皮以解決以上的問題。我把這種因為調目太低,剩餘浮力不夠造成魚餌在池底的壓力和魚餌的重量大於魚吸食的力量,或者魚餌藏於淤泥裡令魚兒無法順利進食的現象統稱為「下遲鈍」狀態,所以我們不能說浮漂是調得越低越靈敏的。 「下遲鈍」的應用:下遲鈍區域多用來解決無法在正常狀態下解決的問題。例如天氣較差、缺氧、魚兒厭食、水溫太低等一些造成魚兒游動的速度緩慢、吸食動作輕微的時候,多數時候我們都會將魚餌做得較輕,掛得較小,線組、魚鉤都選用比平時小一些,更重要的是我們一定要選用一支浮力較小,較靈敏的浮漂去配合「下遲鈍」的區域使用,因為上述問題的發生,魚兒游動的速度很慢,對線組干擾的水流較小,造成碰線的機會少,加上鉤輕餌小,魚餌陷於淤泥的機會也少。這種魚情相對來說要求魚餌在池底的穩定度增大。特別在北方的冬天,魚已處於不是游動只是移動的狀態,吸食的動作變為慢慢的吞食,可想魚訊是多麼輕微,如果滑動性能較好的「輕觸底」狀態就會因為魚餌的容易移位反而不能讓魚兒準確及穩定吸食魚餌,優點變成了缺點。為什麼冬釣時傳統釣法那種用動物魚餌躺在池底的釣法經常釣況較好呢?第一是動物魚餌在這段時間較吸引魚兒,第二是這種魚餌較經得起魚兒的輕吞細嚼,更重要的是魚餌穩定狀態讓魚兒安心享用。在正常的情況下,小魚鬧窩,或者是小魚之中釣大魚,或者像兩廣沿海一帶釣羅非、鯪魚等特定的魚類,我們也經常故意使用下遲鈍狀態的釣法去施釣。這時候我們要選用一支浮力較大的造型不要太靈敏的浮漂,讓魚餌快速到底。因為調目的不太大,剩餘浮力對魚餌的牽引力也不太大,讓魚餌故意部分藏進人淤泥及已霧化的魚餌內,令小魚無法第一時間找到及吃掉魚餌,讓大魚有時間趕走小魚。在正常的情況下大魚是有能力把魚餌從淤泥中吸食上來的,特別對羅非、鯪魚有先將魚餌拱起來才吸食習慣的魚類更有效。但要採用這種方法之前一定要考慮到池底的情況及魚情,如果池底實在太爛的話,魚餌藏於淤泥太深就會產生反效果,連大魚都找不到魚餌。光冒魚星不上魚的時候就要修剪鉛皮了。這個狀態之下有人會擔心調目太小會造成線組的鬆弛,小魚搶吃或大魚游動的水流乾擾造成假動作。我們看問題,什麼都有它的另一面的,如果魚餌的全部重量由池底承擔之後,亦是說浮漂完全沒有了魚鉤及魚餌的重力去平衡,浮漂等於放棄了鉤、餌的重量,這狀態形成了線組轉化為浮力向上走的局面,這種重力的消失和力的方向轉變反而令線組的張力增大。另外因為下遲鈍的現象形成子線在池底的彎曲,魚餌與鉛墜之間的距離拉遠,抗干擾的能力加大,但對付較刁滑、試探性及警覺性高的魚兒就未必實用。只能說非常時期使用而已!

二、上遲鈍的區域及其應用

以前我們所接受的理論認為浮漂調得越高越靈敏。但文章的前段亦提到另一位學員B浮漂有信號但揚竿中魚率低的現象,原因是他使用的浮漂是浮力大、漂尾短的空心尾浮漂。要知道一支長20厘米的硬漂尾,同一支長10厘米的空心浮漂相比,未計算漂尾重量時它的浮力一樣的話,如果裝上漂尾之後,兩個都是調三目,後者的三目剩餘浮力足足比前者大1~2倍。很明顯空心尾調三目的浮漂因為浮力過大,令魚餌有點離底,魚餌在池底就很容易前後擺動,魚兒不能準確地吸食魚餌,越吸食越急躁,造成很多假動作的出現,亦即形成了另一個「上遲鈍」、 「假靈敏」的現象。我們研究浮漂時一定要弄清楚,魚吸食魚餌的力度一定要大於浮漂的剩餘浮力,亦即是說如果浮漂剩餘浮力是4克的話,而魚兒吸食的力量只有3克,浮漂是不能讓魚順利將魚餌吸食進口而產生下沉的動作。反過來魚的吸食力量是3克,而浮漂的剩餘浮力只有2克,魚就容易吸食和浮漂容易產生下沉動作。如果剩餘浮力3克,魚兒吸食力量3克的話,浮漂的信號會因為它們的力相等而互相抵消,信號只有輕輕震動,而釣手沒有足夠的信號提示揚竿,魚兒成功盜餌而去。所以我將浮漂的剩餘浮力調整等於或大於魚的吸食力量的狀態統稱為「上遲鈍」狀態。所以說並不是浮漂調得越高而越靈敏的!

「上遲鈍」的應用:既然我們知道「上遲鈍」的成因就能利用它的原理對付某種魚情。 1、在魚兒十分活躍的時候,魚群集結太多,更有可能是幾尾魚搶食同一顆魚餌,這時候我們就可以選用一支浮力較大或空心尾的浮漂去應付。目數可以調整多一些。通常在這情況之下,魚兒的游動速度及搶食的速度較快,窩內的水流及魚情都比較混亂,如果施釣的速度和魚餌的物理狀態控制不好的話,由於浮漂的浮力對魚餌和線組的牽引力不夠,造成浮漂很容易受干擾,出現胡亂下沉的現象,這時候我們反而應該剪去部分鉛皮,採用「⊥遲鈍」的狀態加大線組的張力,減少不必要的假動作。這種魚情下,使用「上遲鈍」的狀態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魚兒吸食魚餌之後,溶化後的魚餌重量突然消失,浮漂有力下沉的同時馬上快速回漂,浮漂的浮力將魚鉤有力地牽扯著魚嘴,魚兒較難吐出魚鉤,揚竿動作慢一些魚兒還在,有時還有一竿雙尾的驚喜給你。這原理和我們使用海竿浮球半水釣鰱魚的道理是相同的。 2、在池底情況太爛的時候,我們亦可以採取「上遲鈍」的方法去應付,但如果魚情不是十分活躍,吃餌動作較小的話,我們只能選用浮力較小、造型較靈敏的浮漂調整出「上遲鈍」的狀態去應付,這時候我們應該選用一支漂尾較長的硬尾浮漂去釣。方法是雙餌半水調水平,釣一兩目,盡量控制魚餌不要陷於淤泥裡去。但這種調法如果除去魚餌之後,調目的外露可能在8--9目上,樣子有點嚇人,有些人未必能接受,擔心浮漂的浮力過大而不能產生下沉訊號。這種擔心是有道理的!但浮力小而漂尾長的浮漂,可以表達的剩餘浮力也小,浮力小的浮漂體積一定小,浮漂在水中的排水量也小,受力下沉的阻力也小;更因為硬漂尾的重量,受到吸食力量的時候,加速了浮漂的下沉慣性幅度,可以將浮漂的訊號放大。使用這種浮漂去處理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浮漂的調目較高,對鉛墜的牽引力更大,下沉的速度會減慢,可以配合魚兒半水追食魚餌的速度,長漂尾有更多時間觀察下沉時魚訊的產生。但無論怎樣說在這種淤泥過厚的池底,魚兒是不會喜歡在池底搶食的。只要不太餓的時候,魚兒接近這種淤泥遍佈的池底,變得小心起來和吃食輕微,這種魚情是釣魚人較難對付的:浮漂調不好,可能魚餌跑進淤泥裡去;亦可能由於浮力過大,離底太多造成「上遲鈍」太厲害的現象,使浮漂不能產生正確的下沉動作。真正考驗釣魚人的調漂技術就是在這種淤泥過厚的魚池!

三、 「雙遲鈍」及「雙靈敏」

浮漂在正常的「輕觸底」狀態下分離出「上遲鈍」、 「下遲鈍」的區域,但這三種區域的狀態並不代表可以應付任何的魚情。像文章的開頭提及老鬼釣魚學校這種職業比賽及訓練的魚池,魚兒變得又刁又滑又傷,不管使用「輕觸底」、 「上遲鈍」、 「下遲鈍」,去應付這種魚情都不太理想。浮漂有動作還是十竿九空,在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將「上遲鈍」及「下遲鈍」結合起來形成一個「雙遲鈍」、 「雙穩定」的狀態。其實道理很簡單,我們知道「上遲鈍」的形成是魚鉤、魚餌的重量大部分或全部由浮漂的浮力向上牽引形成的:而「下遲鈍」的形成是魚鉤、魚餌的重量由於浮漂調整的浮力不大,重量大部分或全部由池底承擔所形成的。所以我們在碰到上述魚情的情況下,應該調整鉛皮增大浮漂的調目,之後相應的把釣目推高。例如你今天使用的浮漂配合所使用的鉤、餌重量「調四釣二」可以做到「輕觸底」的狀態。如果鉤、餌不變,改成調三釣二,浮漂的控制魚餌狀態就偏向「下遲鈍」狀態;如果改成調五釣二,浮漂控制鉤、餌在水下狀態就偏向「上遲鈍」狀態。但如果改成調五目釣五目或調六目釣五目半,浮漂所控制魚鉤、魚餌及線組的受力狀態都有所改變。在調六目釣五目半的狀態下,魚餌、魚鉤的重量應該大部分處於由池底承擔的狀態。窩內魚兒竄動所產生的水流及試探魚餌的動作不容易移動魚餌的位置,讓這種又刁又滑的魚兒放心享用。而調到六目,浮漂的剩餘浮力增大了,浮漂對線組、鉤、餌的牽引力令線組不容易受外力干擾的影響無故下沉,產生不必要的假動作。在這狀態之下,只要浮漂產生有力的一頓,就是真實信號的反應,它的信號動作有別於其他狀態的浮漂信號,幅度較為短促有力。但對付這種魚誰也別想竿竿中魚,只是別人十竿中三尾,自己能中五尾就算成功了。

「雙靈敏」的形成也就是「雙遲鈍」的反面。既然我們知道把浮漂「調高釣高」可形成「雙遲鈍」的狀態,如果魚兒不活躍,或者冬季的時候,魚兒移動及吸食輕微,在使用的魚餌較輕、魚鉤較小的情況下,我們就可以採取調低釣低的方法去增加浮漂的靈敏度及放大浮漂的下沉訊號幅度。但這「雙靈敏」的狀態應用應該以鉤小,餌輕,魚餌體積小為首要條件,如果鉤大餌重很容易變成釣餌都跑進淤泥裡去的「下遲鈍」了。在釣魚的過程中,很多人都有一種習慣,只要浮漂下沉幾次楊竿不中魚,不分青紅皂白,要不就增加鉛皮,要不就把釣目推高。變成越加鉛皮,假動作越多;或者把釣目推高到很多動作都消失了,只有送漂揚竿才中魚,失去了很多魚訊和機會。更甚者風吹草動胡亂揚竿,鉤著魚兒的尾部及身體,拉得鉤線呼呼亂響,線斷魚逃。還有部分人不管自己的浮漂調幾目釣幾目,發現動作不明顯就改成釣一目或釣半目,如果動作還出不來的話又去修剪鉛皮,越剪越沒有動作,一直剪到浮漂的浮力連魚兒吃餌都無法拉動,還說是魚池的魚兒吃食輕微,這樣還怎樣釣得到魚呢?所以我們在釣魚時不但要把魚情弄清楚,把浮漂的性能、作用弄清楚,更要把當時的浮漂控制魚餌在池底的狀態弄清楚,才能正確修正及轉化成另一狀態去應付不同的魚情,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多年的施釣及製作浮漂的過程,總結了浮漂與魚情的關係,使我斗膽編了個口訣,希望對釣友有所幫助,不足之處還望多多指正:  

一、調高釣高,雙遲鈍;  
一、浮釣: 雙鉤掛餌後釣組的總重力,沒有浮標的上浮力大,因此掛餌後,仍可輕易地將雙鉤餌置於各理想水層。一般適用於釣半水的非底棲魚類,如日本白鯽、溪魚、魴草鰱鳙等。池釣底棲魚如今也有採用:比如,拉浮、一標深等。…此法只要鉤不到底,理論上是最靈敏的,魚稍游近,浮標即會有所反應。如已找底,使形成一餌輕觸底、一餌懸底狀態,仍可釣底棲魚的。但此法一來找底困難;二因縱使找到底後,也會因投鉤點誤差、水底不平等因素,無法確保餌料每一次都觸底,仍不利底棲魚就餌。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比如魚(趨溫或趨氧)離底時,浮釣正著。

二、雙餌調幾目:
雙鉤掛餌懸底,調整鉛皮到標尾出水一定目數(一般不超過3目),此調法其實是在浮釣偏鈍的範圍內,底釣則屬最靈敏區。如以雙鉤掛餌調3目為例,如何找底呢?可用反調法:先上捋浮標到釣4目(大於調目)即可確保下餌已觸底;然後在復將浮標下捋一點點,將釣目復調成3目,此時下餌輕觸底,上餌懸底,餌動標即動,抓魚汛於吞餌瞬間,是浮標調法中,最靈敏的一種。只要不是刁滑魚都適用,尤其適用於釣鯽。但在魚靠近未吸餌前,游動會使水流變化,可能會產生假魚汛,造成誤判。同樣,因池底不平或餌料大小拿捏不均等因素,釣目會在3目上下變化,此為正常。但在風浪水溜影響較大時,此法不適用。

三、雙餌調平水: 雙餌調平水、空鉤調平水、無鉤調平水這三種調法可定名為標尾所謂剩餘浮力=0的零浮力調法。雙餌調平水屬於抓「淺吞口」,反映即時魚訊的零浮力;空鉤調平水屬於抓「深吞口」及「抬頭」魚訊的零浮力;無鉤調平水則屬於抓「吞餌後轉身」延遲魚訊的零浮力。雙餌平水調法與雙餌調幾目相同,只是將調目設為平水罷了。至於如何找底?原則上,只要看到釣目,下鉤餌就確定到底了。如釣目定為2目,則下鉤子線就有約2目的長度彎曲或臥底了。依此可以類推。…過雙餌調平水這一點後,上餌懸底,下餌輕觸底的狀態就不會發生了。這是靈敏度很高的調法,除輕口、猾魚外,其它基本魚情都能運用。運哥個人認為:前幾年人們經常議論的關於浮標「歸零點」(浮標最靈敏點)的問題,據他揣測,可能就是「雙餌平水」這一點!以一般釣鯽用餌推算(雙餌重在3到7目之間),與傳說中的「歸零點」區間類似,(零浮力點=歸零點)這種推算最合理了。……

四、單餌調平水:
將上鉤或下鉤單鉤掛餌,懸底調標成平水即可。此單餌釣組平衡後,只要再加掛一餌,整個釣組一定會往下沉,直到下餌觸底、上餌輕擦底為止(下餌子線支撐力不計);所以,沒有找底的問題。此種調法,使用者要比雙餌平水為多,適用魚種更廣。…以單餌重量換算(細尾標)大家聽習慣了的——「調4釣2」就坐落在該點附近!…之所以「調4釣2」會被選為入門心法,應與大數法則有關。而採用這種上調法的好處在於,已加了「餌重」這個變數進去了,實質上會比直接 「空鉤調4掛餌釣2」的下調法來得更精準些…… 使下餌拖底,上餌觸底,算稍微偏鈍的調釣法,適於魚口正常情況下使用。

五、空鉤調平水: 此調法已屬於不掛餌的下調法了。以空鉤調成平水後,不掛餌繼續拉高浮標座、拉到標尾剛出水面,是下鉤輕觸底、上鉤懸底。如掛上雙餌(不論大小),一律是上餌觸底、下餌躺底(躺的幅度與雙鉤距有關)。如加上釣目,例如釣2目,則上餌子線也因多了2目的長度而開始彎曲。這個調點,是雙餌拖底釣的開始點,也是不靈不鈍的中間點,過了此點,則轉入調鈍的世界了。在風浪大、水流乾擾的時候,此調法具有穩定釣組的作用,因雙鉤餌狀態比較穩定,較適合冬季的刁滑福壽魚等。……

六、無鉤平水:
將子線雙鉤取下,剩下鉛座以上釣組,離底將浮標調成平水。調完成後,掛上雙鉤、雙餌,拉高浮標座,至露出釣目不超過2目止,就是無鉤平水調法了。此時,雙鉤臥底,子線彎曲。……需加計雙子線撐力。經測試,同水深、同釣點,不管子線加多長,懸墜狀態下浮標露出水面的釣目都是相同的。子線過長,彎曲幅度大,勢必延長魚訊反應時間,若非超刁魚情,應不需如此。這種把子線除外的零浮力調法,人們的感覺上好像很鈍,其實反應的魚訊還是相當活潑的;在小魚就餌時,浮標亦會上下振動,只是幅度、速度不大而已;大魚則會有乾脆的頓口,判斷提竿需經驗積累,否則還容易掛上魚體。….. 此調法,原則上適用夏季魚吃食兇猛時,專克刁口魚;對於釣鯽魚及冬季福壽,則不建議使用。原則上,魚越刁滑,調法越接近於「無鉤平水」;魚嘴稍刁時,則接近於調「空鉤平水」較好。如何拿捏,存乎一心,沒有絕對。再有一點需特別注意的是:再好的浮標也有不同程度的滲水問題存在,要注意經常校標。

七、大沉底(走鉛)只要鉛重調得超過「無鉤平水」一點點,鉛皮座一定觸底,此時已開始進入大沉底範圍……就不太需要、也無法進行調標了…… 如一定要用,建議採用活鉛座或走鉛方式,對細微魚訊及特殊情況會有幫助的。否則,只能釣夏天大咬時的魚了。運哥個人在調標前,會先稱量出雙餌重量的吃水下沉目數,做到心中有數,再依據對像魚、天候、水情、魚情等因素,從上列區間中,挑選一個合適的座落範圍來調標;至於究竟要偏向極靈、還是偏靈、再或偏鈍,則要看魚的大小,魚口情況等條件來隨機而定了。

運哥結束語: 以上介紹,因重點鎖定在擴大調標視野,所以對於沒有必要的東西,盡量避免提及,以簡化說明。……其實像鉤距、餌料種類配比、子線粗細長短、活鉛座否、鉤大小形態、標的材質形狀號數、水流風浪、天候魚情……等,全是重要變數;縱使每次使用相同的調法,但臨場結果往往不盡相同,這在思想上要明瞭,否則會認為「調標無用」矣!除調標基本方法外,還要研究其它環境變數的!「靈與鈍」不等於「優與劣」都視條件變數而定,靈活運用…存乎一心。如初學釣友們覺得迷惑,可先去池邊,反覆體會各大調點的調法差異後,再將各調點連成一條線,很快就會得心應手了!

標註[轉載]文章皆由各處網路資源轉載而來,非本人撰寫,為本人自行留檔參考用;也就是說不管你贊不贊同這篇文章,那是老子怕該文日久亡佚,留檔給自己以後看的,並不是推廣該釣法,所以要討論OK,要筆戰就免了,除非你是我認識的朋友...。老子直接承認你比較會釣,你的釣法比較好,你的理論比較對,不必來跟我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